近日,由民政部、国家发改委联合编制的《“十四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印发。《规划》明确了“十四五”时期民政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对更好发挥民政部门在社会建设中的兜底性、基础性作用做出了部署,提供了指引,备受社会关注。
“《规划》聚焦群众关切,回应社会期盼,提出了许多改革创新举措。如,县级公益性安葬(放)设施全覆盖、推进婚姻登记‘跨省通办’、构建现代康复辅助器具产业格局、建设全国统一的福利彩票发行销售技术系统、构建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加强民政服务设施统筹利用、完善中心城市重要经济功能区行政区划设置等,突破这些瓶颈和短板问题,对于让广大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推动新时代民政事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民政部规划财务司司长冯亚平在6月18日民政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
建立基本养老服务体系
对于人口老龄化这一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规划》明确要加强基本养老服务,在具体如何落实这一部署上,养老服务司副司长李邦华予以详细阐释。
“基本养老服务属于基本公共服务,是以政府为主导推行的养老服务。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是促进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重要方面,也是中国特色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李邦华说,《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对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做出长远部署。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要求,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国务院批复的《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年版)》明确了老年人能力综合评估、老年人补贴等基本公共服务的相关标准。
李邦华介绍说,建立基本养老服务体系是新时期养老服务工作的重点。民政部研究制定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措施纳入了2021年工作要点,并于2021年3月组织召开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专题会议,与相关部门共同研究。希望通过专题研究,进一步梳理总结国内外发展实践经验,明确基本养老服务内涵,政府、家庭(个人)、社会、市场职责定位,相关保障机制等重要问题,尽快形成高质量的政策文稿按程序报审。
在开展政策措施研究的同时,“十四五”期间,民政部还将从三个方面推进基本养老服务:
一是逐步建立养老服务分类发展、分类管理机制,形成基本养老服务与非基本养老服务互为补充、协同发展的新发展格局。
二是完善兜底性养老服务。健全城乡特困老年人供养服务制度,有集中供养意愿的特困人员全部落实集中供养。深入实施特困供养服务设施(敬老院)改造提升工程,每个县(市、区)至少建有1所以失能、部分失能特困人员专业照护为主的县级供养服务设施(敬老院),基本形成县、乡、村三级农村养老服务兜底保障网络。
三是发展普惠性养老服务。深化普惠性养老服务改革试点,通过土地、规划、融资、财税、医养结合、人才等政策工具的综合应用,充分发挥市场在养老服务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养老服务提质增效,为广大老年人提供价格适中、方便可及、质量可靠的养老服务。
建立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预警机制
“十三五”时期,民政部门圆满完成“社会救助兜底一批”任务。据社会救助司副司长张伟介绍,“十四五”时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关键时期,2021年以来,民政部制定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会同财政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出台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兜底保障成果、进一步做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的政策措施,部署开展了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建设、巩固社会救助兜底脱贫成果“回头看”、全国农村低保专项治理巩固提升行动等工作,为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奠定坚实基础。《规划》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兜底保障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了统筹谋划和科学布局。
张伟透露,下一步,围绕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民政部门将重点抓好三个方面工作:
一是保持过渡期内社会救助兜底政策总体稳定。对脱贫人口中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通过产业就业获得稳定收入的人口,按规定纳入农村低保或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并会同有关部门按照困难类型及时给予专项救助、临时救助等。对于农村低保家庭人均收入超过当地低保标准的,要给予一定期限的救助渐退期;对就业产生的必要成本,在核算家庭收入时适当给予扣减。
二是建立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预警机制。以低保对象、特困人员、易返贫致贫人口、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人口,以及其他低收入人口为重点,建立健全全国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做到覆盖全国、统筹城乡、分层分级、上下联动、部门协同、定期更新,从而实现对低收入人口的信息汇聚、常态监测和快速预警,做到即时干预、精准救助、综合帮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三是做好低收入人口常态化救助帮扶工作。进一步加强与财政、教育、住房城乡建设、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医疗保障等部门的沟通协调,推动社会救助向多层次、梯度化延伸。加大低收入人口救助力度,在完善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政策的同时,研究制定全面开展低收入人口救助帮扶工作的政策措施,将符合条件的重残人员、重病患者等低保边缘人口,参照“单人户”纳入低保范围;对符合医疗、教育、就业、住房等专项救助条件的,由相关部门依规纳入相应救助范围。对一些刚性支出较大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的低收入人口,根据实际需要给予专项救助或实施其他必要救助措施,切实保障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开展婚俗改革试点工作
民政部在“十四五”期间也将继续采取有效措施来促进婚姻家庭的幸福、稳定。
“婚姻是家庭的纽带,家庭是社会的基础。婚姻和谐、家庭幸福是社会稳定的基石。”社会事务司副司长张贞德说, “十四五”期间,民政部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和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积极采取措施,通过加强适婚青年婚恋观、家庭观教育引导,对婚嫁陋习、天价彩礼等不良社会风气进行治理,助力婚姻家庭幸福稳定。
一是全面提升结婚登记颁证服务水平。“十四五”期间,我们将推动各地县(市、区)级婚姻登记机关至少设置一个独立的颁证大厅,探索将颁证仪式引入结婚登记流程,并实现颁证的常态化,通过引导婚姻当事人宣读结婚誓言、领取结婚证,在庄重神圣的仪式中宣告婚姻缔结,让当事人感悟铭记婚姻家庭蕴含的责任和担当。
二是推动县(市、区)级婚姻登记机关实现婚姻辅导服务全覆盖。“十四五”期间,我们将依托婚姻登记机关的阵地优势,建立婚姻家庭服务机制,重点是在县(市、区)级婚姻登记机关设置婚姻家庭辅导室(婚姻家庭纠纷调节室)和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引入社会工作专业力量,为有需求的婚姻当事人提供情感沟通、心理疏导、关系修复、纠纷调解等服务,提高婚姻当事人维护婚姻家庭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减少冲动离婚行为。
三是开展婚俗改革试点工作。“十四五”期间,将依托婚姻登记机关,联合相关部门,从推广体现优秀中华文化的传统婚礼,组织举办集体婚礼,倡导特色突出、文明节俭的现代婚俗礼仪入手,探索建立婚俗改革长效机制,培育文明向上的婚俗文化,传承良好家风家教。2021年4月份,民政部已经将河北省河间市等15个单位确认为全国首批婚俗改革实验区,后续还将公布一批。
四是推动各地把反对天价彩礼,抵制铺张浪费、大操大办等作为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村(居)民议事会、人民调解委员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群众自治组织的作用,强化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的遵守和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