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周确立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到现代保留的逢年过节家人团聚的传统习俗,都表明中国社会是由一个个小家组成的“大家”,那么每个小家的范围有多广呢?谁才是你的“真”亲属呢?
《民法典》对前述问题进行了明确回应,详细地划定了亲属、近亲属和家庭成员的范围,我们常说的七大姑八大姨并非是自己的近亲属,仅是亲属,即使与其共同生活也不称其为自己的家庭成员。
法条援引:
《民法典》第一千零四十五条 亲属包括配偶、血亲和姻亲。
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为近亲属。
配偶、父母、子女和其他共同生活的近亲属为家庭成员。
解读:
《民法典》与此前《民通意见》关于“近亲属”的对比。
《民法典》此次在婚姻家庭编对亲属、近亲属及家庭成员范围厘清。
一是,采取列举式的方式界定了民事领域属于“近亲属”的亲属关系。
二是,让自然人对法律上的亲属关系具有了可预期性,公民可以预判在自己丧失民事行为能力时,哪些近亲属可以担任监护人;当自己生命垂危时,哪些近亲属可以替自己决定医疗方案;近亲属拥有的法定权利范围比我们通常了解的要广的多。
三是,首次采取兜底式的方式界定了“家庭成员”的范围,有利于维护每一个“小家”的和谐,更有利于“小家”家庭文明的建设。